


目前尚无有效的措施或药物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因此,国内外对于ROP的管控重在筛查,尽早发现病变进展到治疗标准的ROP患儿。由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进展速度比较快,治疗的窗口期较短。所以,相对频繁的眼底筛查,及时干预治疗,对于控制病情的进展加重尤为重要。


美国筛查指南:出生时体重≤1500g;胎龄≤30 周,伴不稳定临床病程,包括高危ROP 及需要心肺支持的婴儿。
中国筛查指南:出生时体重
广东省筛查指南:出生时体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第一次检查检查应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出生时胎龄+出生后周数)开始。


检查时要适当散大瞳孔,可以使用间接检眼镜进行检查,也可用广角眼底照相机筛查。检查可以联合巩膜压迫法进行。


在散瞳前1小时尽量不喂奶,因为宝宝检查时常会哭泣,哭泣时若宝宝吐奶容易引发窒息,严重时需要抢救。


宝宝散瞳满意后,会常规表面麻醉,然后开睑器开大眼睑检查。开睑器用上后很多父母都会很心疼,但因滴过表面麻醉,医生也会选择合适的开睑器,宝宝是不会有明显疼痛感觉的。宝宝的哭闹更多是因为恐惧所致。


研究显示:孕周28-29周,ROP发生率为83%,孕周30-31周,ROP发生率为65%,孕周32-33周,ROP发生率为50%。
出生体重1.0-1.25kg,ROP发生率为47%;出生体重0.75-0.99kg,ROP发生率为78%;出生体重低于0.75kg,ROP发生率为90%。


目前常用且有效的ROP治疗有:第一、视网膜激光光凝 ,术后视野受损、远期屈光不正的发生率相对增高。第二、抗VEGF治疗,术后感染可能,术后病变复发等。第三、玻璃体切除术,适用于4-5期严重的ROP,预后较差。


一般2区或3区1-2期的ROP病变,矫正孕周45周以后,周边网膜逐渐血管化或者病情稳定未进展,可以暂停ROP筛查。但是,对于进行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治疗或者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患儿,应该遵从医师建议,定期随访。


当然会,临床上称为先天性青光眼,包括婴幼儿型青光眼(3岁以内发病)和青少年型青光眼(3岁以后甚至成人早期发病)两种类型。在我国的青光眼分类标准中将30岁以前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均归入青少年型青光眼。


眼睛痛常见有胀痛和刺痛两种,如果是刺痛,多为眼部刺激症状,考虑角膜疾病引起,详见角膜病篇,如果是胀痛,要进行眼压测量等青光眼方面的眼部检查了。


青光眼会遗传给孩子,有家族遗传性特征。但是并非所有的青光眼患者都会遗传给孩子的,只有少部分患者会遗传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