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发育不良导致的散光和上睑下垂,散光和上睑下垂一般关系不大。用阿托品眼膏进行散瞳,通过恢复以后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孩子上睑下垂的话,可以手术进行矫正。


老花眼正常的人眼具有一定的屈光力,能将无穷远处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当年龄增加至40岁以上,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下降,无法变凸,睫状肌收缩力下降,导致人眼的调节能力下降,无法根据需求调节眼的焦点位置。看近眼睛易疲倦、不想看小字,严重时甚至头痛、恶心等。可以多吃黑豆、黑芝麻、瘦肉、鱼、蛋、牛奶、动物肝脏以及新鲜水果、蔬菜等食物。


泪膜的形成是随着每一次的眼睑闭合而形成的,开睑时泪膜突然产生一个表面张力很高的水,空气界面,脂质立即在其表面扩大散,形成脂质层,水液层借助毛细血管的作用,在黏液表面形成水层,在上吸泪河水过程中渐厚,泪河变成窄而负压渐增,终于反自水层吸水,加之蒸发作用,泪膜缓慢均习变薄,以后脂质层分子逐渐向黏液层靠近,当黏液层与脂质层接触时,此时泪膜破裂,再通过瞬目不断重复,使泪膜保持稳定!泪膜破裂时间为15~45S,小于10S为病态。泪膜有脂质层保护,如果此层受损,其蒸发可增加10~20倍,泪膜破裂时过快。其中泪液蒸发眨眼的频率,睑裂的大小,空气的湿度和睑板腺分泌是否正常,睑板腺功能失调的患者,泪液的蒸发率明显增加。


电脑对人的伤害被证明的越来越多,尤其是眼睛。据美国的一项统计显示,一个人一天看电脑持续超过4个小时,每周持续4天以上,再持续一年,50%~90%的人会或多或少出现视疲劳综合症。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
以前的视疲劳综合征主要是由看书引起,集中体现在中、高考的学生,或某些特殊的职业(修表、刺绣、校对等)。近几年随着电脑的普及,视疲劳患者逐渐增多。有调查显示,同样时间的阅读和操作电脑,后者出现视疲劳比例是前者的4~6倍。


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中央黄斑区结构发生衰老性改变,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为慢性进行性的眼底病之一。多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视力渐进性下降、辨色力减弱、视物弯曲,眼前黑影遮挡,甚至导致失明。治疗可做眼科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如显示新生血管病变在黄斑中心凹200微米以外者,可采用氩激光或氪激光治疗;病变在200微米以内者可用光动力疗法,以破坏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而达到治疗目的。


弱视治疗主要的方法是屈光矫正,配合遮盖疗法为主,药物治疗可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并配合一定养肝明目的中药。


隐斜视的危害性可以从症状上来观察,虽然说病情轻微的时候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但是病情加重之后,患者们的眼肌疲劳会产生头痛感,而且眼睛也会疼痛,眼睑沉重感,最明显的就是视物模糊。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甚至会有暂时性复视,若是突然性的感觉到眩晕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出现眼睛隐斜视问题时,患者很容易失去立体视觉感,而且极易导致一些视觉障碍,最常见的就是复视和混淆视。混淆视是指患者的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物体会在视网膜上重叠,这样看东西是非常难受的。而复视是指看东西是重影的。很显然隐斜视则是这两种障碍的结合,情况就会更加严重了,甚至会因此妨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此外疾病的危害性还体现在发病时间长了之后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当患者的融合机能失去控制之后,显斜视自然而然就出现了,此时双眼单视现象则无法进行。不仅在看东西的时候老是感觉到疲劳,视物不清,看书看报的时间也不能太长。


1.内隐斜 2.外隐斜 3.隐性上斜视 4.隐性旋转斜视


控制好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不少视力变差是眼球血管病变引起的,而血压、血糖控制差都会对血管造成损害,影响眼睛的血液。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一定要控制好血压、血糖。


不要盯着强光源看
太阳、激光笔、电弧光等强光源,要尽量避免直视,否则可能造成黄斑被灼伤,导致永久性的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


注意佩戴太阳眼镜
晴天外出时,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并佩戴合适的太阳眼镜,可能有助于减少黄斑疾病的发生。也可以预防白内障等疾病。


注意让眼睛休息
长时间的盯着手机、电脑屏幕会让眼睛疲劳,减少眨眼的保护机制。所以,玩手机、电脑时注意每隔 30~60 分钟就停下来,看看远方,让眼睛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