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内障术后换了人工晶状体是终身性的,但由于手术保留了后囊膜,术后数年之后可能会出现后囊膜浑浊,称为“后发性白内障”,出现视物模糊,可通过眼前节激光的方法进行治疗。


新生儿结膜炎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眼中,发生睑结膜和球结膜感染。沙眼衣原体是新生儿结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他病原体如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等以及单纯疱疹病毒均可引起新生儿结膜炎。


圣地亚哥--虽然不是标准的手术程序,但对于某些特殊的双眼白内障患者,可能会双眼同时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
在ASCRS年会期间的前节手术高峰***上,Braga-Mele医生探讨了双眼白内障同时手术和分期手术的优缺点,她是OSN白内障手术协会的会员。
“从我浅薄的见解来看,目前双眼同时手术还不成熟,”Braga-Mele医生说,“如果说的更现实一些,医疗报销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还存在潜在的医疗和法律风险,比如TASS(眼前节毒性综合征)和眼内炎,虽然发生率极低,但一旦发生,则会给视力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我们必须慎重考虑。”
双眼同时手术的优势之一是视力能快速恢复,可以很快投入到正常的生活轨道。而分期手术在进行第二只眼手术之前,可以参考第一只眼的视力恢复情况,从而提高人工晶体计算的精确性。
但随着新的人工晶体计算工具出现,分期手术的这种优势将不复存在,同时,术中像差仪的应用可能会彻底改变这种格局。
如果双眼同时进行手术,在医疗报销方面,第一只眼100%报销,第二只眼只报销50%。有的国家第二眼完全自费。所以,医疗报销在其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双眼同时手术可能降低患者的门诊费用和交通费用,因为就诊需要的时间更短,所以对患者的工作影响更小。对于那些需要全身麻醉的患者,需要长途跋涉***的患者,可以考虑双眼同时手术。对于患者来说,通常会更愿意选择立即施行第二眼手术。
当然,我们必须做到知情同意,并尊重患者的选择。如果第一只眼出现了并发症,在第二只眼手术前必须处理。
(来源:眼科时讯 )


视物模糊的原因有很多,可能由于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不同结构出现问题所致,建议眼科专科就诊。


除了眼底的病变,引起视力障碍的原因还有很多,建议检查屈光问题及眼部其它问题,眼科专科门诊就诊。




散光是指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平行光通过眼球折射后所成像并非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圆的一种屈光状态。一般来说,散光的治疗主要包括:
一,配戴框架眼镜。
二,角膜接触镜矫正。
三,手术治疗。
所以说患者如果出现散光是需要戴眼镜的,对度数较低,视力比较好,而且没有视疲劳的患者我们可以考虑不配戴眼镜,但是对于视力明显减退,而且有视疲劳患者我们应该及早配镜。
给镜的原则是防止过矫,低度者应给足,而高度者或斜轴散光者患者一次不易接受,因为高度柱镜所产生的畸变对于患者的视觉干扰比较大,所以我们可以分次给予矫正,使患者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近视一旦发生,一般属不可逆的。有观点认为低于200的近视,可以看黑板、学习时配戴,平时可以不戴。具体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戴上眼镜可得到清晰的视觉。


今年3月6日到12日是世界青光眼周。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青光眼,白内障,眼底病等等中老年多发的眼病都呈上升趋势。而其中青光眼只要是眼科医生都知道是一种一旦失明就没有办法挽回的严重眼病。要知道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是青光眼的高发人群。患病率为2%左右而60岁以上为3%,到了80岁患病率就达6%左右了。特别是有青光眼病史的家族发病率是最高的,有的高达10%。因此预防青光眼就成了防盲的关键


据了解,人刚出生时,大多数是远视眼,平均有200-300度的远视。自出生到7岁间,人类眼球发育最为迅速,眼轴逐渐增长,眼睛屈光度会向着近视方向移动,远视度数逐渐减少,向着正视眼发展。大部分孩子在9-10岁之前会完成这个“正视化”过程。而青少年学习期,人眼屈光状态会继续向远视度数减少,近视度数增加方向移动。
到了四五岁的时候,有200度左右的远视,这属于大多数孩子的正常情况,如平时注意用眼卫生,将来很可能不是近视眼。但是如果这个年龄的孩子没有远视,或者只有50度左右的远视,那么,这个孩子将来很可能会发展成为近视眼。“这时家长就需特别注意,让孩子上学时注意用眼时的光线、距离和姿势等,多做户外运动。”


“有些家长认为,由于学习负担逐渐加重,孩子10-13岁的时候是近视高峰期,这种说法其实不科学。”刘虎表示,孩子是否会近视,在七岁以前就已埋下隐患,对近视的重视,7岁前关注比7岁以后关注更有意义。
正常人的眼轴是24mm,眼轴每增加1mm,相当于增加300度近视。眼轴的长短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于人眼屈光不正的程度。一般认为,眼轴超过24mm,成为近视,短于24mm,成为远视。高度近视者往往眼轴长,而高度远视者通常眼轴较短。
人刚出生时,眼球小,眼轴短,呈远视眼,0-3岁时人眼发育最快,但并没有发育成正视眼,3-7岁,人眼仍在发育,但比之前缓慢,大部分人在7岁时,眼睛已经“长到头”,发育成正视眼,但有些人在这个远视眼向正视眼发育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外因,眼睛“长过了”,眼轴过长,变成了近视眼。
有些父母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教其读书认字,或让其常常近距离使用电子产品,此期孩子眼睛本身发育就快,这些做法无形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孩子眼睛的发育。一直到七岁左右,孩子往往远视力不错,父母觉察不出其眼睛存在问题,但等其八九岁时,才突然发现孩子眼睛已经“长过了”,变成了近视眼。“并非上小学后近视眼越来越多,实际上这都是以前积累的结果,到了一定年龄才显现出来而已。”


糖尿病病人如果血糖控制不稳定可能会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影响视力,是致盲的常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