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充叶黄素
眼睛缺少叶黄素,会失去了保护,出现眼痛、眼酸、眼胀、眼干涩、发痒、怕光、流泪、结膜充血等症,并引发各种眼病,如白内障、干眼症、玻璃体混浊、飞蚊症、青光眼、黄斑退化和视力模糊,出现视力减退、视网膜病变等,严重的可至失明。


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可能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后期可能出现突然的视力减退,感觉眼前被东西挡住。除此之外,倒睫、中风、肿瘤等也可能导致视力变差。


多见于 60 岁以上的老人,常见的表现就是逐渐出现视力减退,看东西变形。


有研究发现 65 岁以上的老人约 1 / 3 存在白内障,可能出现看东西模糊、重影、颜色变淡等。


俗称「老花眼」,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大多是 45 岁以后逐渐出现的自然老化。


慢慢出现的视物模糊
突然出现的失明
看到的东西变形
眼前出现黑影或闪光
视野缺损


玻璃体混浊和玻璃体后脱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状态,一般来说不会影响视力,也不需特殊治疗。但是如果存在高度近视,糖尿病等其他高危因素,或是眼前出现闪光感等情况,建议还是定期到眼科专科检查眼底,避免耽误了其他眼病的发现和诊治。


《“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是为了切实做好“十三五”期间我国眼健康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眼健康水平,结合当前我国眼病防治工作现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的规划。
《“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6年10月28日发布实行。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的RGP镜片。普通的RGP镜片用于矫正视力,而塑形镜用于“矫形”,即通过改变角膜集合形态来提高视力。“矫正”型的RGP镜片,其内表面与角膜的表面相平行,互相吻合,通过改变镜片的外表面来调节镜片光度。而“矫形”用的塑形镜则相反。其外表面较简单,内表面相对复杂。塑形镜的内表面不再与角膜平行或吻合,而是在镜片角膜之间制造一些间隙,利用泪液的作用达到“矫形”效果。
角膜塑形镜共经历了四代设计,而前三代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们的需要,而最新一代设计属于第四代,其治疗效果较以往快速很多,所以又称为“快速塑形法”。患者佩戴一夜后即有非常显著的矫治效果,之后的治疗期为10--30天,达到最终的治疗效果。
现代角膜塑形镜采用四区设计。四区分别为:基弧区,又称中央光学区或治疗区;反转弧区;定位弧区,又称配适弧区;和周边弧区。


正常玻璃体是一种特殊的黏液性胶样组织,呈透明的凝胶状态,本身无血管及神经组织,其新陈代谢极其缓慢,它的营养和代谢是通过邻近组织的扩散来完成的。玻璃体混浊是指玻璃体内出现不透明体。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眼病,而是眼科临床常见体征之一。临床表现有:1.眼前黑影飘动,黑影随眼球运动而飘动。2.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三棱镜检查需要注意的技巧:第一:是镜片放置方法,一定是底垂直于被检查者的面部平面,这样才能减少由于斜视度数不同造成的差异;第二:镜片尽量贴近角膜,减少物像偏移;第三,底面可以稍微靠鼻侧,减少棱镜变形效应;第四,大度数的斜视由于视轴偏离太多,两种测量方法都会导致大角度的误差,所以,可以用双眼分测法;第五,伴有垂直和水平斜视者,可以用组合棱镜叠加方法测量;第六,2岁以上的孩子我们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方法,但对于2岁以内的孩子我们采用角膜映光点移位法同样能检查出斜视度数。


核心蛋白聚糖是一种小分子蛋白多糖,可结合在胶原纤维表面,组织和稳定胶原结构。核心蛋白聚糖治疗的人和猪角膜上都会产生较高的弹性模量和较硬的生物力学行为。然而这一研究结果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样本来证实。